close

展出的旗袍 劉小清 攝展出的旗袍 劉小清 攝
  中新網湖州12月18日電(記者 趙曄嬌 實習生 臧涵)“燈火初上,著一襲旗袍香風細細在城市的陌陌紅塵里。沉靜而又魅惑,古典隱含性感,穿旗袍的女子永遠清艷如一闋花間詞。”作家葉傾城對旗袍的贊美之詞令人印象深刻。目前,“衣襲華美: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”文化展正在浙江湖州市博物館展出,市民可以藉此領略一部旗袍發展史。
  上海自近代開埠以來,在中西文化匯通交融、移民文化碰撞合璧的特殊歷史環境下,形成了獨特旗袍服飾文化。此次展覽共分三個部分,“遺風未盡的時尚”、“西風東漸的華麗變遷”和“取之不盡的中國元素”,展示了海派旗袍的發展歷程。
  民國著名記者、作家曹聚仁曾說過,旗袍的產生,大約在1914年到1915年間。
  本次展出的旗袍中就有清末的。這是一件紫宮綢鑲花邊夾袍。袍身寬大,衣袖部分有雙層邊飾,多層裝飾的如意襟,使用不同的材質,層次漸次而豐富。
  “因為清代婦女的袍服服從於封建禮教,幾乎不見手腳更不見腰身,所以女性把對美的渴望表現在對服飾製作工藝的追求上。”湖州市博物館館員劉小清表示。
  記者瞭解到,清末旗袍一般手工藝水平精湛、裝飾繁縟。運用鑲、滾、嵌、補、貼、繡等工藝,多在領口、袖端及衣襟等處鑲以花邊。
  “清末旗袍衣面上彩繡,以多為尚。至咸豐、同治年間,裝飾的繁複達到頂峰,甚至有的衣服全部加上裝飾,幾乎看不到本來面料的原貌。”劉小清說。
  據悉,旗袍就是從滿清女子的服裝發展出來的新鮮式樣,最初是以旗袍馬甲的形式出現的。清末之後,中國旗袍的中心,就落在上海這個東方城市上。
  到了民國初,風氣開化,服飾等級制度被打破,女子開始走出閨房,服裝變得實用、輕便,人們開始領悟和欣賞“曲線美”。
  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,旗袍在上海灘大熱,從社交名媛到知識女性,無不對旗袍傾心。
  展區中一件深色的短旗袍吸引了記者的註意,湖州市博物館館員劉小清介紹說,這件是深色立花暗扣無袖短旗袍,流行於上世紀40年代。
  與清末旗袍相比,40年代因為物資匱乏,旗袍更加簡潔時尚,出現了可拆卸的襯領、短袖變無袖。之後,美國時尚開始顯山露水,經過裁縫的能工巧匠之手,各種新鮮東西運用到旗袍工藝中,如墊肩、銅拉鏈等,使旗袍呈現出更加貼體和現代。
  這件深色立花暗扣無袖短旗袍就體現了那一時期的年代特征,衣長較短,通體立花真絲面料,無袖斜襟,樣式簡約、時尚,穿上它顯得妖嬈光鮮。
  前來參觀的顧小姐告訴記者,自己喜歡看張愛玲的小說,尤其喜歡張愛玲在文中對旗袍的描寫。這次旗袍展覽恰好提供了一次機會,讓她可以近距離接觸旗袍的華麗與精美。
  據悉,本次展覽的展品主要由上海歷史博物館提供,同時集合了包括湖州市博物館在內的全國12家博物館的館藏,有旗袍、歷史照片、圖影、首飾和生活用品,共計100餘件(組)。本次展覽從2014年12月12日持續到2015年1月20日。(完)  (原標題:百年旗袍展浙江湖州開展 呈現海派服飾魅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h52ohxi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